:::
  • 1
  • 2
  • 4
  • 3
  • 5
教與學的合頂石—總整課程
【新知一點靈】
近年來,展現學生的學習成效已成為各大學突顯辦學績效的首要項目,檢視學生是否能在真正學完所有課程之後,將這些基本必備能力,實際運用在一個專題或是專案中。隨著教育思潮不斷革新,各大學莫不開始重視這項課題,不僅只希望學生能學習學科內容,更希望的是學生能透過整合、思考、團隊合作、溝通等能力,於畢業前完成綜合性的學習成果並發表。而這項課程就叫做教與學的合頂石—總整課程(Capstone Course)

大學四年完整的課程安排,目的是讓學生經歷階段性的核心能力檢視過程,藉由大一到大三的核心專業課程奠定良好的基礎。大四的總整課程可作為學生在畢業前檢視的前哨站,目的是期望能讓學生將大學四年所學做一個具體的、完整的呈現,並檢視自己從中學會的核心能力,為下一階段做準備。總體課程應包括四種功能,同學不妨也可自我檢視一下:
(1) 整合:提供機會讓學生統整所學,讓大學學習非只是學分的累積,而是有意義的整體學習經驗。
(2) 反思:藉由總整大學的所學,反思自己學到了什麼?還有哪些不足?
(3) 過渡:透過產出成品的方式讓學習成果具體化,協助學生順利銜接大學經驗及畢業後生涯,為未來做好準備。
(4) 收尾在大學最後一年的經驗,為大學的經驗畫下句點。

實施總整課程的方式十分多元,一般而言,實施的時間在四年級居多,也有些學系在大三便開始實施;課程長度則為一至二學期。常見的總整課程形式約可分為以下6種:
(1) 專題討論:學生針對某議題,進行資料收集、閱讀、討論等,建立對議題的論點,延伸並整合所學知識,成果展現可能是書面或口頭報告。
(2) 專題研究:針對特定的主題或問題,以個人或團隊合作的方式完成,尋求在製作過程中遇到問題的解決方案,執行計劃。成果通常為一具體成品,學生輔以書面呈現或口頭報告。
(3) 企業實習:強調學生直接進到未來職場環境,體驗應用課堂所學並與現場工作者經驗交流,也藉此了解自己角色與反思學習經驗。實習單位則定期提供學生狀況並評估學生表現。
(4) 綜合考試:藉由考試檢視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程度,可能是藉由紙筆測驗,或口試、展演等方式。
(5) 學習歷程檔案:記錄學生各面向的學習活動或成果,並佐以反思報告,集結為歷程檔案。
(6) 學士論文:針對特定主題進行學術研究,著重於和指導教授一對一的學習,較重視研究方法與學術寫作,並產出論文為成品。



圖片引用自總體課程

實施總體課程對學生、老師及系所有什麼好處呢? 由上圖可知,依順時針方向由教育目標、核心能力、規劃課程與教學、檢視學習成果,形成一個迴圈,從系所的角度出發,思考到底想要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訂定教育目標後再擬定核心能力,系所教師共同討論想培養出這類型的人才所需具備的核心能力是什麼,再依核心能力規劃量身訂做的課程,奠定學生的基礎,藉由各種方式檢視學生學習成果,最後,藉由學生的學習成果回饋探討是否有符合教育目標,針對回饋建議進行修正與調整。

對老師來說,實施總體課程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不僅是讓學生對學習的反思,同時也讓老師進行課程安排的反思,透過回饋,老師可在課程安排、教學目標、評量方式、教學方法等,進行修正,以設計更符合本系所要培養的人才特性的課程。

對學生來說,正好利用總體課程的機會,學生可將四年所學的片段連接起來,不但了解自己學到了什麼,更可檢視有哪些不足部分可再加強。專題製作是一個具體化的課程,學生在製作過程中會學到許多,包括如何與人進行有效溝通、整合四年所學並運用恰當、思考及邏輯分析等,讓大學畢業不再只帶走一張文憑,而是有帶得走的能力,為未來生涯發展或在求職的道路上,增添一項與眾不同的能力。

對系所來說,提供了檢視系所核心能力的機會,學生整合大學所學的內容進行的專題製作,剛好可成為學習成效的依據。利用學習成校的依據,可供系上課程規劃與教學修正。

這也難怪總體課程近年來大幅的崛起,學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學習成效,老師可依據學生學習成果進行教學上的修正,系所也可針對回饋進行課程調整規劃,對各方面都好處多多的!總體課程像座寶山,同學們入寶山豈能空手而回!? 更期望能讓學生滿心期待進來,出去更是收穫豐富、信心滿滿!

參考資料來源:
(1) 教與學的合頂石—總整課程
(2) 總體課程

cron web_use_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