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 2
  • 4
  • 3
  • 5
教學實務研究成果發表「適性教育應用於法語教學」
【成果萬花筒】

為協助教師於教學場域中進行教學實驗,將研究成果應用於課堂上,以提升教學品質及學生學習成效,進而達到升等目標,學習與教學中心教師教學發展組本學期規劃4場成果發表座談活動,希冀針對本校有意以教學研究進行升等之教師,提供所需之協助。

本組於106315日舉辦「適性教育應用於法語教學」成果座談,邀請法文系陳麗娟老師以及與談人師培中心陳劍涵老師對其教學實務研究之成果進行分享與討論。

陳麗娟老師在法文系任教已六年,在連續六年教授相同的課程中,陳老師觀察並體認到適性教學具有急迫性,於是展開研究。首先,陳老師表示適性教學意旨教學過程能配合學習者能力、興趣與需要,而採取因應與引導式的調整,教學策略根據學習者過去與臨場表現而彈性變化,根據學習者的學習環境,在教學者能夠控制的範圍內,權宜地調整教學策略,利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啟發學習者的學習欲望,激起他們創造性的思考,進而增進個別的學習效果,最後達到教學者預期的教學目標。

陳老師的研究對象是兩學期法語系一年級、二年級閱讀與習作課程學生各一組,由於過去採用統一教材與教師間共同進度與講義為授課依據,雖各組學生程度與進度具有一致性有利於接續課程,但無法兼顧學生之學習差別動機及學習特性,因同組間的學生學習方法及學習策略不盡相同,不同組的學生對於相同之教學方法及活動之接受度亦不同,有些學生展現有興趣的樣子,但其他的學生逐漸表現出學習情緒低落之現象。故陳老師希望本研究可以找到一有效的學習量表,能夠在學期一開始就掌握學生的學習特性並透過本研究之成果在未來教學中以適性教學之原則針對不同學習特性之教學活動設計以幫助學生達到更好的學習成效。

在研究工具的部分,陳老師利用學生學習風格量表來比較四個組別並將之與外語學院及全校學生參照比較,並在期末使用問卷了解學生學生對於教學活動與學習屬性間是否符合。陳老師指出,法文系四組學生一致性高之學習風格項目有:主動型、反思型、感官型、直覺型;而一致性較低之學習風格項目為:視覺/圖像型、口語/聽覺型、循序型、總體型,但陳老師表示在外語學院與全校學生的表現上,也呈現類似之趨勢。

陳老師的教學活動除了聽寫、課文朗讀、課前預習、上台說明課文重點、參與法文活動並繳交心得,還讓學生分組負責筆記、分組準備課程以及分組製作電子報學習分組合作學習與讓學生找到自己有興趣的課外延伸自學。陳老師表示四組學生對於教學活動的喜好程度不一致,有可能係因樣本數不足、年級不同等因素仍須後續研究觀察。

在研究成果反思,陳老師指出若以教學者中心為教學方式,無法兼顧不同學習特性之學生;希望找到適合的工具量表方便學生於期初填寫,教師能即時得到結果,在課程設計上應能較適合該學生族群並以多元的教學法與教學活動,幫助不同學習特性的學生以其合適的方式學習;並且陳老師表示在執行適性教學法的過程中,需要師生之間密集的溝通,而學生需要對授課教師有足夠的信任才願意踏出一步去嘗試多元的教學方法,師生關係的建立也很重要。在本次研究中,陳老師指出測量工具不足、學生填寫量表的主動性不足以及時間不足等困難,故在後續研究中,陳老師表示未來會根據教學單元及內容設計對應學生各組的學習特性之活動,讓學生可以有選擇性地參與學習活動,並設計適合延伸自學的活動提高學生動機,於期中考試及期末考試以量性或質性之調查了解學生之學習動機並增加多元之評量方式來評估學生之學習成效,再由期中之調查了解學生是否有達到提昇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之目標,對於未達到之學生進行一對一訪談,找尋更多元的適性教學活動以便達到所有學生在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兩方面之進步。

 


cron web_use_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