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 2
  • 4
  • 3
  • 5
2017好學樂教週—專題講座:頂石課程規劃經驗分享
【成果萬花筒】
 一、活動時間:2017524日(星期三)09301130

二、活動地點:淡水校園覺生綜合大樓I501

三、活動議程:

時 間

活動內容

09:30~09:50

20’

報到

09:50~10:00

10’

開幕致詞:潘慧玲

 淡江大學學習與教學中心執行長、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教授

10:00~11:00

60’

主持人:潘慧玲

         淡江大學學習與教學中心執行長、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教授

分享人:

() 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林君憶教授

() 淡江大學會計學系 林谷峻教授

() 淡江大學日本語文學系 曾秋桂主任

  王憶雲教授

11:00~11:30

30’

綜合座談

主持人:潘慧玲執行長

11:30~12:10

40’

午餐

四、主辦單位:學習與教學中心

五、承辦單位:教師教學發展組

六、內容簡介:

  為推動頂石課程之實施與執行,教師教學發展組於2017524日好學樂教週之際,舉辦「頂石課程規劃經驗分享」,邀請課程所林君憶老師、會計系林谷峻老師、日文系曾秋桂主任與王憶雲老師針對頂石課程之設計與規劃經驗進行交流與討論。

  首先,由課程所林君憶老師分享「邁向頂石課程-頂石課程教師社群」,林老師先從課程所的碩士目標與六大核心能力談起,但如何檢核學生的核心能力呢?林老師指出檢驗方式有三:1.學習成果檢驗,由畢業生、校友與雇主的滿意度回饋;2.核心能力雷達圖;3.美澳實施頂石課程成果導向的直接檢驗四年的學習成果。前兩項不確定是否能真切地展現學生所學或理解學生所學為何,也無法得知系所是否達到目標,故採取頂石課程為一可行之方案。林老師表示依照頂石學習展現概念實施的專題課程設計-「結合iNGO oxfam香港樂施會專案」是結合設計UbD、世界公民教育教材以及學生設計課程,再經過專業教授回饋修正、業師指導以及同學研討後實施、由教授、業師以及UbD課程設計者觀察並省思修正最後進行研究論文的歷程。在實施教師社群討論時會遇到一些挑戰,如學生認知負荷較重;也會遇到一些機會,如學習經驗設計、評量工具的設計等。在成果檢視與檢討部分,林老師表示本次的經驗發現對於學生第一次學習UbD以及世界公民素養,認知負荷上有點過重,而學生會期待能以學科的課程設計創新作為入門,本次專題課程未能展現六項核心能力中的領導力與研究力,但仍要肯定本次經驗的重要性,故林老師與課程所陳麗華所長在之後又舉辦了一日世界公民教育UbD課程設計工作坊讓高中教師能夠更加深入與理解。最後,在課程所邁向頂石課程推動上,林老師表示透過這樣的經驗,開始思考結果導向課程設計的觀點、依照課程所特色結合專案,以專題導向方式落實頂石、注意每個核心能力的評量與展現法、從學習觀點思考研究生學習的需求,搭起學習的鷹架、促進老師之間的對話,史課程所的願景更清晰,最後在未來方向上,林老師表示會透過老師與學生的對話溝通,調整整體課程的鷹架設計,以及如何規劃與設計核心線上課程來落實頂石課程。

  接下來,由會計系林谷峻老師分享「頂石課程之設計與操作-學生學習成效總檢核」,頂石課程,又稱總結性課程,林老師表示推動總結性課程是作為深化知識的教學策略,大學生從入學開始,歷經數年的學習到畢業追蹤,這段歷程都應該有建制化的機制進行學習成效評估。各大學需先策略性地將學系核心能力納入頂石課程,深化學生學習,確保畢業生離校前已掌握系定核心能力,在進行學習成效評估時,授課教師可邀請校內外教師、企業代表,只要能提供具體建議,促進學生成長、幫助學系掌握總體的學習成果、有益必要的課程更新或改革,皆屬適切、合宜。頂石課程的特色為可作為一完成學位、學程之畢業計畫,故開設年級多於大四或研究所課程以上,其可以是單一課程,或二至三門連續課程,重點在於學生能運用一連串課程所累積的知識與能力於此專題研究中,以達到總結性評量的目的。同時,林老師表示總結性課程關鍵就在總結性課程既然是高階課程,就要確保高層次的學習、展現核心能力,銜接未來。同時,多元的課程類型首在因地制宜,使制度有可行性與領域獨特性;授課教師在各類型課程中,責任明確,才能輔助學習成長,而不流於形式成為營養學分。在實施的部分,林老師指出要建立屬於自己系所的頂石課程應先考慮如何決定課程主體,要以各系,學位學程為主體建立的話,人力是否能夠負擔?若以學位為基礎建立,則需思索學位課程的整體性在哪裡?倘若以院為基礎建立,那整個院的教育目標為何便須納入討論與考慮;接著建立與完成課程架構、製作里程碑與頂石課程報告。在頂石課程報告中,如何評估學生核心能力表現,林老師提到了外部者客觀檢視,林老師針對會計系校友42人、會計系學生49人與企業雇主2人做了問卷評估,發現在核心能力的表現與學習狀況上,校友學生與企業雇主的回應有所不同。故林老師就目前情況提出的討論為四:1.如何讓大四全體同學參與頂石課程?2.須確定頂石課程的衡量主體為何;3.在推動落實頂石課程時,需同時考慮作業人力與經費;4.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進行回饋修正。

  接著,日文系曾秋桂主任分享主題為「日文隙頂石課程規劃與運作-畢業專題寫作與指導」,曾主任談到淡江大學日文系19年來,針對大學四年級的學生,開設了一門「畢業專題寫作與指導」(必修一學分)的課程,嘗試進行強化職涯教育。用意在於提供學生在畢業之前,有機會接受專業技能的訓練,摸索出學生之未來就職或生存之道。從這門課開設以來,學生的創作形式從最初始的論文與報告,逐漸增加到有翻譯、影像製作、辯論、戲劇公演、觀光導覽實習、日文創作與日語教育實習等十個項目,學生的創意發想展現在多元學習成果展現。而曾主任也表示本課程持續實施,是為了因應台灣社就業市場的改變,以及教育政策的轉變,除了期盼學生大學畢業之前應具備的各種製作技巧的實習,更重要的是透過提升學生專業日語能力,以達到完成生涯的規劃。曾主任指出目前畢業專題寫作與指導課程目前實施方式以授課教師與不支薪的指導教授協同教學,透過上學期的開課說明會,讓學生知道教師的專攻以及教師希望收的學生的條件後,讓學生決定指導教授,在下學期則依照各自指導教授的指導進行創作,在上下學期每周都有一堂授課教師的課程以及六次指導教授的指導,並進行問卷調查。曾老師表示,根據2014年日文系四年級學生共133人的問卷結果,選擇選擇個人獨自創作且是以練習日文書寫為主的學生占了74.8%,選擇團體創作且以日文口語練習或文字編輯之書寫創作則為25.2%,而選擇創作形式與創作方法,有38%學生基於興趣、23%係因跟出路有關、21%的學生覺得有意義、10%基於活動性質與8%的學生係消極被迫;而有60.8%的學生認為本課程有營造出日文系的特色;學生對於自己的創作大多表示滿意且有成就感、也認為系上應延續本課程、並有半數以上學生認為透過本課程與同儕以及老師的感情變好。曾主任表示未來應將學生潛力列入能力考量並培養、也要依在強調教育的根本精神而非成績或就業能力掛帥,並固定持續對於將畢業的大四學生及系友進行問卷調查,並參考意見並修正課程。最後由日文系王憶雲老師分享「日文系新綠向陽頂石課程推進會成果報告」,在日文系的系所教育目標有四:1.日語聽、說、讀、寫、譯五項技能;2.接軌國際能力;3.掌握資訊之能力;4.迎向未來之能力。王老師指出日文所扮演頂石課程的課程有日語教育實習、觀光導覽、戲劇公演以及日語辯論,王老師以觀光導覽課程與日語教育實習課程做舉例。在觀光導覽課程中,學生除了一般課程外,還要志工服務18小時,服務地點有淡水古蹟博物館、芝山生態文化綠園,本課程會有數次校外導覽以及課堂指導與演講,在期中考試則以芝山綠園植物導覽為考試形式;在日語教育實習課程中,學生會依照興趣針對大學生、國中生或國小生進行日語教學或日本文化課程,課程設計、海報設計與授課都由學生包辦。而這樣子整合性的課程,透過教師經驗分享與傳承、課程設計改善的過程與反思、傾聽學生實際的感受與聲音等方式,回饋至下一學年課程的運作,讓課程越加符合頂石課程的要求與學生的需求。

  本次活動參與人數22位,問卷回收13份,整體滿意度平均值達5.92(6等量表)


cron web_use_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