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 2
  • 4
  • 3
  • 5
教學實務研究成果分享:Moodle學習歷程資料對教學之反饋研究
【成果萬花筒】
一、主講人:運管系鍾智林老師 
二、回應人:教科系陳慶帆老師
三、主持人:教師教學發展組李麗君組長
四、活動日期:中華民國1070413(星期五) 12:00~13:10
五、活動地點:淡水校園覺生綜合大樓I501、蘭陽校園CL423(同步視訊)
六、主辦單位:學習與教學中心教師教學發展組
七、內容說明:
為鼓勵本校專任教師投入教學,教師教學發展組於107413日舉辦「教學實務研究與成果」座談,邀請106年度獲得教學實務研究計畫補助之教師運管系鍾智林老師對其教學經驗進行研究成果發表與座談。
 鍾老師發現大二必修課運輸工程課程,自從102年分為中文班及英文班後,兩班上課內容相同,僅授課語言不同,英文班人數逐年下降。英文班英文程度優於中文班,但兩班的期中考及期末考成績無顯著差異。鍾老師希望透過Moodle的使用者日誌資料,即登入後所有的線上行為紀錄,例如下載講義、上傳資料、瀏覽公告欄等數位學習行為來推演出學生的課後學習狀況,並提出三個研究問題:學生的登入熱點與重要事件之關係為何、學生登入數與學習表現有無相關、兩班學生使用Moodle的特性有無差異。
 鍾老師將Moodle登入後的線上行為做統計,發現上學期教學週兩班均以下載講義、繳交作業、檢視公告為主,且兩班登入次數無明顯差異。第一個問題,鍾老師以敘述統計、相關分析,加上視覺化界面說明上課當下、課前一小時、上課前一天為登入熱點,且在繳交作業前夕有明顯的登入行為。第二題鍾老師以相關分析研究學生登入數與學習表現,得出登入次數與考試成績呈顯正相關,與缺席次數呈現負相關,且英文班的相關性較高。第三個研究問題鍾老師以登入比例呈現結果,發現兩班在上課前、繳交作業前後的登入行為非常相近。總結登入熱點與繳交作業與考試有很大關係,同時學習成效也跟登入次數有顯著關係。
得到研究結果後,鍾老師與其他七位同事探討並於會議中分享,運管系教師建議在上課前以加分鼓勵學生發言,養成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英語教學領域教師分享某一門課以中文開課,後來以英文授課,教學評量沒有顯著差異。鼓勵用更多元的教學Moodle學習活動,例如以討論區評量學生主動學習的態度。鍾老師提出思考,通常老師以出缺席評量學生的課程參與程度,但對於在課堂中睡覺的同學無法確實呈現學習效果,也許可以在學生不知情的前提下,將Moodle的登入次數或是登入時數作為評量標準之一。
回應人為教科系陳慶帆老師,陳老師是引進淡江使用Moodle的先驅,分享15年來從自己架平台到引進Moodle的過程,回應鍾老師Moodle除了登入,還有許多數據值得研究。陳老師分享自己的使用經驗,例如他不需自己點名,請學生以學校IP登入平台點名;他設定平台自動改考卷,每堂課一開始請學生上平台做測驗,不但能馬上檢視學生學習成效,還能快速針對易錯題目做補充,再從中抽題作為下次考卷;從平台將成績以Excel檔匯出,讓評分有佐證資料;方便備課,期末將所有檔案備份,方便之後期初匯入。這些wiki、編序學習、測驗卷教學策略,皆可看出學生的學習情形。最後,陳老師提出Moodle平台上還有許多功能如教學活動、教學分析等,建議學校參考銘傳、成大將校務行政跨接在Moodle平台。
 本次教學實務研究與成果研習講座,藉由鍾老師、陳老師豐富的教學成果分享與回應,讓我們學習到許多Moodle教學策略的應用,以提高我們的工作效能以及學生學習成效。



cron web_use_log